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

【心得筆記】張宏吉教授演講

How to Do Research?張教授一開始播放了幾張生活照來敘述,漸漸地以「登山」來作為比喻,將登山中所需的準備、過程以及所發生的事情和結果,用照片比喻成做學術研究的過程,轉換成另外一種角度來看研究,相當地有趣,大致上將所演講的重點歸納為以下幾點:


(一)引用來源及出處要註明清楚。
(二)研究主題在國際上能夠受重視。
(三)未來的養成即現今在學校得經驗累積。
(四)雖然路途孤寂,但仍一步一步往前走。
(五)付出及努力,成果在最後才會得到。
(六)百嶽是要經過準備才能攀登,例如:山上不宜久留會引起高山症,和做學術研究一樣不能待太久。
(七)做研究並非無趣,要如何調適在於個人。
(八)研究可以建構於別人的基礎之上,再將它結合,重點是要和別人不一樣,並說出為何如此去做。
(九)研究生及大學生最大的差別在於:大學生是一組、團體一起完成一件事情;而研究生則必需要獨自完成一件事,訓練自我獨立。
(十)中小學教師與大專院校的教師最大的差別在於:中小學教師主要是以知識傳遞為主;大專院校的教師需要涉及學術研究。
(十一)要研究「未知的東西」,由其是不知道結果的才有意義。
(十二)創意=珍珠奶茶(A+B=C),珍珠奶茶=珍珠+奶茶;奶茶=紅茶+奶精;紅茶=茶葉+水………以此類推,所以創意=(A+B=C)。



一、研究的過程與爬山的關係:
首先要先鎖定目標,在爬山的過程中找到下一次所要攀登的高山,接著討論所需的設備及準備,在爬山之前先做好暖身運動的準備,如同在研究之前做好資料收集的準備。開始登山時,剛開始都是一群人一起走,但是每個人的步伐不一樣,有人走得比較快,有人走得比較慢,也有前後無人或找不到人幫忙的時候,在登山的過程中會遇見不同的東西及困難,也許會遇到變化很大的下雪,雪地將路掩沒,但是沒關係,因為路是人走出來的,遇到危險時要懂得利用工具,研究遇到瓶頸時也要懂得運用人脈或工具。到了山頂眼看就快要到達目的地了,但是其實還有一大段路要走,最後,還要考慮到如何下山?就像是畢業後的路要如何走?又是人生另一段旅程的開始。



二、如何找到研究的題目:

(一)研究所教科書或相關論文最後一章節,一般書在結語的部分會有所提示。
(二)找師長或學長姐討論。
(三)要找指導教授有興趣的題目他才會幫你很多忙。
(四)書看的多就做得少,書看得少就做的多。
(五)觀看學術性研究後的優缺點分析,朝著缺點需要改進的地方去執行。
(六)多參與研討會吸收新知。



三、如何寫論文:

(一)找一篇不錯的文章,按照他的格式架構去修改。
(二)對於每一個文字都必須負責,文辭須通順達意,念過很多次後再給教授。
(三)檔案要編好日期、命名,做好檔案管理。
(四)至少需要備份於三個不同的地方。
(五)要常常做筆記,教授說的話要記下來。



四、最後勉勵之重點:

(一)模仿學習,切勿抄襲。
(二)看的多就做得少,看得少就做的多。
(三)理論找古老書籍,實務找現代書籍。
(四)時間規劃,盡力而為。

1 則留言:

  1. 記錄詳實,張教授的說法與我們的講義有何同異?不妨補充之。

    回覆刪除